【大公报讯】记者郭汉林北京报道:在谈到中国高铁的成功经验时,中国中车首席科学家冯建华概括为“三个坚持”: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自主创新的信念、合作机制。据介绍,一列高铁包含4万多个零部件。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关,2000多家上下游单位、2万多名技术人员参与,让“复兴”占领了整个中华大地。经过30多年的技术攻关,冯建华和他的团队潜心研究并攻克了诸多“卡脖子”技术难题,其中成功攻克了长期困扰国际高铁行业的永磁牵引系统高温退磁问题。冯吉安华表示,“高铁列车的‘心脏’和‘大脑’——动力和控制技术,是列车快速平稳运行的关键。”永磁牵引是新一代电力牵引的新模式。它绿色、高效、电力密度高,是高速列车的必然选择。为解决高温失磁这一全球性难题,研发团队连续多月24小时转战实验室,积累150g测试数据,终于取得重大突破。构建智能高速列车技术 冯建华介绍,该技术已创新性应用于CR450动车组样车上。与现有的“复兴号”列车相比,该技术在减轻重量的同时增加了牵引功率,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高铁技术方面的持续领先地位。中国高铁不仅越来越快,而且越来越智能。李国华 B 部主任中国铁道科学院电子研究所ig数据中心对媒体表示,近年来,通过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我国在全球首次构建了包括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三大板块的智能高铁技术。以被誉为高铁“大脑神经”的列车控制系统的获取为例,中国率先实现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利用北斗定位等创新技术,实现列车移动和遮挡跟踪控制,开发出支持时速400公里的双模通信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