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近年来,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图为深圳市罗湖区举办的“米其林美食遇上美食节”现场,不少人在消费。 \ 新华社习近平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事务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以下简称“建议”)全文发布了一些需要解释的关键问题。关于强化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习近平指出,外部环境越是激烈复杂,越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严格把握发展主动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继续强化国内循环,加快发展国内经济强循环体系,用国内循环的稳定性来打破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健告诉《大公报》,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循环体系和坚实的核心市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抓住内需潜力,更好对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争取开放发展的战略举措。大公报记者任方杰将其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2021年至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将达到86.4%,货物贸易规模占世界贸易规模。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内国际双循环质量不断提升。随着不断完善,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韧性和潜力。只有整合内需,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建议》提出,强大的国内市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基础。苏健表示,大国经济以内需为主。只有整合内需基础,才能形成“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良性循环,培育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的内生动力,提高内循环的可靠性。从现实背景来看,中国的经济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如果继续原有的发展模式,出口市场的需求将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而无限增长,但国际市场的增长速度却难以跟上。当前国际环境形势复杂严峻,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要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两者要共同努力,相互促进,支持扩大内需。”苏健表示,提振消费,要认清“量与质”的底线,实施促消费专项行动,组织促就业、增收入、稳预期,切实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优化投资要突出一个“有效”二字,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投资比重,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苏健强调,倒逼扩大内需,不是割裂国内外市场,而是让中国掌握国际战略主动权。发挥内需点对国际循环的支撑作用。考虑到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等挑战,中国应转向不同的国际市场布局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畅通经济循环。当前,我国经济周期畅通还存在一些障碍。以全国统一市场为基础,聚焦国内大循环,消除“地方贸易保护、行业准入壁垒、技术壁垒、行政壁垒”,促进资源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苏健还表示,只有掌握关键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才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外部环境越复杂,我们越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苏健表示,从供给看,中国是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从需求看,中国有14亿多人口。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统筹利用我国超大规模需求优势和产业体系完备供给条件。我们完全有条件加快发展强经济循环体系,用国内循环的稳定性防范国际周期的不确定性。